妊娠期脂肪肝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损伤、胎儿窘迫甚至母婴死亡。其严重危害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凝血系统紊乱、肾功能损害、代谢性酸中毒及围产期并发症。
1、肝功能异常:
妊娠期脂肪肝会引起转氨酶显著升高,胆红素代谢障碍,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解毒功能丧失,体内氨等毒性物质蓄积,可能引发肝性脑病。需通过血浆置换等人工肝支持治疗,必要时考虑终止妊娠。
2、凝血系统紊乱: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表现。严重者可能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监测D-二聚体等指标变化。
3、肾功能损害:
约半数患者会合并急性肾损伤,表现为少尿、肌酐升高。肝肾综合征时肾血流量急剧减少,需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肾小管坏死可能导致永久性肾功能损害,产后仍需长期随访。
4、代谢性酸中毒:
脂肪酸代谢异常会产生大量酮体,引发深度代谢性酸中毒。血气分析显示pH值降低、乳酸堆积,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深快、意识模糊。需静脉补充碳酸氢钠纠正酸碱失衡,同时严密监测电解质。
5、围产期并发症:
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高达60%,早产、死胎风险显著增加。孕妇易发生产后大出血、感染性休克等。建议孕34周后每48小时评估胎儿情况,多学科团队协作制定分娩方案。
妊娠期脂肪肝患者应严格控制每日热量摄入,以低脂高碳水饮食为主,适量补充支链氨基酸。保证卧床休息期间每日被动活动四肢,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产后需持续监测肝功能3-6个月,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哺乳期建议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警惕脂肪肝复发。出现皮肤黄染、尿色加深等异常需立即就医,必要时进行肝穿刺活检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