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环境消毒、病例管理及健康教育。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通过接触感染者体液、呼吸道飞沫或污染物品传播。
1、疫苗接种:
接种天花疫苗对猴痘具有交叉保护作用,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实验室人员及密切接触者可优先接种。疫苗需在暴露后4天内接种效果最佳,但14天内仍可降低重症风险。目前我国已批准使用的新型天花疫苗可有效诱导免疫应答。
2、个人防护:
接触疑似病例时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及一次性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患者皮疹。普通人群应保持手卫生,使用含酒精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清洗至少20秒。疫情期间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不食用未煮熟的野味。
3、环境消毒:
患者接触过的衣物、床单需用60℃以上热水洗涤,物体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医疗机构需对病房终末消毒,采用紫外线或过氧化氢雾化处理空气。公共场所有病例报告时应加强高频接触部位的消毒频次。
4、病例管理:
确诊患者需隔离至皮疹结痂脱落,通常需2-4周。密切接触者应监测体温21天,出现发热立即隔离检测。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预检分诊,疑似病例单间隔离并采集疱疹液进行核酸检测。
5、健康教育:
向公众普及猴痘早期症状如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及疱疹分布特征。重点指导高风险人群识别传播途径,出现症状后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诊。社区需消除对康复者的歧视,强调规范治疗后的传染性可完全消除。
日常应注意保持充足睡眠与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A、C、D以增强免疫力。避免与不明来源的啮齿类或灵长类动物接触,饲养宠物需定期驱虫体检。出现不明原因疱疹伴发热时,应立即前往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排查,途中做好呼吸道防护。康复期患者可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体能恢复,但需避免抓挠结痂部位导致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