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40多年后仍可通过规范管理控制症状。病情改善主要依赖严格饮食调整、胰酶替代治疗、疼痛管理、并发症监测及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低脂高蛋白饮食是核心措施,每日脂肪摄入需控制在20-30克。选择清蒸鱼、鸡胸肉等易消化蛋白,避免油炸食品及全脂乳制品。分6-8次少量进食可减轻胰腺负担,同时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如B族和维生素C。
2、胰酶替代:
胰酶肠溶胶囊是主要治疗药物,需随餐服用。药物在十二指肠碱性环境中释放,帮助分解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长期使用需定期检测粪便弹性蛋白酶评估疗效,必要时调整剂量。
3、疼痛控制:
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中度疼痛,严重者可考虑弱阿片类药物。神经阻滞术对顽固性疼痛有效,内镜下胰管支架置入能缓解胰管高压型疼痛。疼痛日记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效果。
4、并发症监测:
每6个月需筛查糖尿病和骨质疏松,胰腺钙化灶建议每年CT复查。出现脂肪泻需检测脂溶性维生素水平,黄疸患者要排除胆道梗阻。胰腺假性囊肿大于5厘米或有感染征象需引流。
3、生活方式:
绝对戒酒可延缓病情进展,吸烟者需接受戒烟干预。每日30分钟步行等低强度运动改善代谢,但需避免腹部受压动作。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必要时可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长期慢性胰腺炎患者需建立多学科管理方案,消化科医生主导下联合营养师、疼痛科医师共同随访。日常可食用蒸南瓜、小米粥等低刺激食物,烹饪采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能改善内脏血液循环,但需避免饱餐后立即运动。定期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和营养评估,出现持续消瘦或反复腹痛加重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