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部位肿胀可能由局部出血、炎症反应、静脉回流受阻、软组织损伤或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冰敷、抬高患肢、药物消肿、压力包扎及抗感染治疗等方式缓解。
1、局部出血:
骨折时骨膜及周围血管破裂会导致血肿形成。骨折断端移位可能加重血管损伤,血液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淤血肿胀,表现为皮肤青紫、按压疼痛。急性期需制动并冰敷减少出血,严重血肿需穿刺抽吸。
2、炎症反应:
骨折后机体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水肿。通常伴随红肿热痛,伤后48小时达高峰。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抑制炎症,急性期避免热敷以免加重肿胀。
3、静脉回流受阻:
固定过紧或体位不当可能压迫静脉,导致淋巴液和血液回流障碍。表现为进行性肿胀伴皮肤紧绷感,需调整外固定松紧度,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
4、软组织损伤:
伴随骨折的肌肉、韧带撕裂会引发组织液渗出。严重软组织损伤可能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为剧烈疼痛、感觉异常,需紧急切开减压防止肢体坏死。
5、感染:
开放性骨折或处理不当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肿胀持续加重、脓性分泌物、发热。需清创并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深部感染可能需手术引流。
骨折后肿胀期应保持患肢制动,早期每2小时冰敷15分钟,72小时后可改用温热敷促进吸收。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加速组织修复,如鸡蛋、猕猴桃等。康复期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但需避免负重直至影像学显示骨痂形成。若肿胀伴随剧烈疼痛、皮肤发绀或发热,需立即就医排除血管神经损伤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