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患者可通过低强度有氧运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水中运动、平衡训练等方式科学运动,需避免关节过度负荷。
1、低强度有氧:
快走、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且关节压力小。建议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地面选择塑胶跑道或平坦路面。运动时佩戴护膝可减少膝关节震荡,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下为宜。若出现关节肿胀需立即停止。
2、关节活动训练:
太极拳、瑜伽等柔缓运动能维持关节活动范围。重点进行髋膝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练习,动作幅度以不引起疼痛为限。每日晨起和睡前各做10分钟,可配合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保持蹲跪姿势。
3、肌力强化:
直腿抬高、静蹲等抗阻训练可增强股四头肌和臀肌力量。使用弹力带或自身重量负荷,每组10-15次,每日2-3组。肌肉力量提升能分担关节压力,训练后冰敷15分钟可预防炎症反应。骨质疏松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水中运动:
游泳和水中步行利用浮力减轻关节负重。水温保持28-32℃,每周2-3次,每次不超过45分钟。水中阻力训练可同步改善柔韧性和肌肉耐力,注意避免池边滑倒。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监测血压变化。
5、平衡训练:
单腿站立、平衡垫练习能增强本体感觉。从扶墙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无辅助训练,每次维持30秒,重复5-8组。平衡能力改善可降低跌倒风险,训练场地需清除障碍物。严重关节畸形患者应配备助行器。
骨关节炎患者运动需遵循个体化原则,运动前后进行10分钟热身和拉伸。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软骨修复,建议每日摄入300ml低脂牛奶和50g深海鱼类。体重指数超过24者应配合饮食控制,每周减重0.5-1kg为宜。运动时穿戴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和防滑运动鞋,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若晨僵时间超过30分钟或夜间出现静息痛,需及时复查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