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可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主要方法包括清热利湿、养血润燥、健脾除湿、疏风止痒、调和营卫。湿疹在中医理论中多由湿热蕴结、血虚风燥、脾虚湿盛等因素引起。
1、清热利湿:
适用于急性期湿疹,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渗液明显。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含龙胆草、黄芩等成分。治疗需配合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持患处干燥清洁。湿热型湿疹常伴舌红苔黄腻、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
2、养血润燥:
针对慢性湿疹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出血。代表方剂四物消风散含当归、熟地黄等养血药材,可配合外用青黛散油调敷。此类患者多伴夜间痒甚、面色无华等血虚证候,需避免过度洗浴及碱性清洁剂刺激。
3、健脾除湿:
适用于反复发作的亚急性湿疹,表现为淡红斑丘疹、少量渗液。参苓白术散加减能健脾化湿,含党参、茯苓等成分。脾虚湿蕴者常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需限制生冷甜腻食物摄入。
4、疏风止痒:
用于风邪偏盛型湿疹,特点为瘙痒剧烈、皮损游走不定。消风散含荆芥、防风等祛风药,可配合针灸曲池、血海等穴位。此类患者遇风加重,需注意避免冷热急剧变化。
5、调和营卫:
针对卫表不固型湿疹,表现为遇冷热刺激易复发。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能调和营卫,含黄芪、白术等固表药物。此类体质者需加强锻炼改善免疫力,冬季注意保暖防寒。
中医治疗湿疹需坚持三个月以上疗程,配合饮食调护。湿热型忌食海鲜、羊肉等发物,血虚型可适量食用红枣、黑芝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搔抓,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急性期可用马齿苋、黄柏煎汤冷湿敷,慢性期可选用凡士林保湿。症状持续加重或继发感染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