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菌性眼结膜炎主要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常见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接触污染分泌物、医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及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
1、母婴传播:
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接触母亲宫颈分泌物感染,是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因。典型表现为出生后2-5天出现双眼脓性分泌物,眼睑高度肿胀,需立即用抗生素滴眼液治疗并全身应用青霉素类药物。
2、接触传播:
成人通过接触被淋球菌污染的分泌物(如手部接触生殖器分泌物后揉眼)导致感染。常伴有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水肿,需进行结膜囊分泌物涂片镜检确诊,治疗需联合局部和全身抗生素。
3、医源性感染: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或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交叉感染。多见于眼科检查或手术后的继发感染,表现为突发眼痛、畏光,需立即停用原有滴眼液并改用敏感抗生素。
4、免疫功能低下:
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这类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并发角膜溃疡甚至穿孔,治疗需延长抗生素疗程并加强免疫支持。
5、混合感染:
约30%患者合并衣原体感染,表现为症状迁延不愈。需通过PCR检测明确病原体,治疗时需加用阿奇霉素等覆盖衣原体的药物,避免盲目使用单一抗生素。
预防淋菌性结膜炎需重视新生儿1%硝酸银眼药水预防性滴眼,成人应避免用手接触眼睛,性生活使用防护措施。患者使用过的毛巾需煮沸消毒,治疗期间禁止佩戴隐形眼镜。急性期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3-4次,饮食需补充维生素A促进角膜修复,症状消退后仍需随访观察是否出现角膜云翳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