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多数情况下可自愈,轻症患者通过充分休息、补液等支持治疗可在7-10天内恢复。控制登革热的方法主要有对症退热、补液支持、预防出血、监测重症预警信号、避免蚊虫叮咬。
1、对症退热:
登革热发热期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控制体温,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类药物以免增加出血风险。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可辅助退热,体温超过38.5℃时需警惕高热惊厥。
2、补液支持:
患者需每日补充2000-3000毫升水分,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椰子水、米汤等维持电解质平衡。出现持续呕吐或尿量减少时需静脉补液,警惕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生。
3、预防出血:
典型登革热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衄等症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使用硬毛牙刷。血小板低于100×10⁹/L时需卧床休息,严重出血可输注血小板。
4、监测重症信号:
病程第3-7天需密切观察腹痛、呕吐物带血、意识模糊等重症预警症状。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升高20%以上)或血小板快速下降提示可能进展为登革出血热。
5、防蚊隔离:
发病期间需使用蚊帐防止蚊虫叮咬,室内喷洒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患者发热期血液含有病毒,避免成为新的传染源。
登革热恢复期建议食用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促进体力恢复,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每日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劳累。居住环境需彻底清除积水容器,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孕妇、婴幼儿及基础疾病患者出现发热应立即就医,普通患者如发热超过5天或出现皮下瘀斑、呕血等表现需急诊处理。登革热痊愈后对同型病毒可获得持久免疫,但可能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