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骨髓穿刺活检及临床症状评估五种方法诊断。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是急性骨髓炎的常见实验室表现,C反应蛋白和血沉通常显著增高。这些指标能反映体内炎症程度,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影像学检查:
X线片早期可能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发病10-14天后可见骨质破坏;MRI对早期骨髓水肿敏感度达90%以上,能清晰显示骨膜反应和脓肿范围;CT有助于评估骨质破坏细节。
3、病原学检查:
血培养和病灶穿刺液培养可明确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0%以上病例。药敏试验能指导抗生素选择,但培养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4、骨髓穿刺活检:
在影像引导下获取病变骨组织,病理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骨坏死,是确诊的金标准。该检查具有创伤性,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
5、临床症状评估:
突发高热伴病变部位剧痛、局部红肿热痛是典型表现。儿童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成人常见于椎体。需与蜂窝织炎、骨肿瘤等疾病鉴别。
确诊急性骨髓炎后需立即静脉使用抗生素,常见选用头孢唑林、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治疗期间建议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促进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病变肢体用支具固定防止病理性骨折。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关节活动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疗效,疗程通常需4-6周。出现持续发热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