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可通过鼻腔冲洗、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抗组胺药物、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慢性鼻炎通常由过敏原刺激、感染因素、鼻腔结构异常、环境刺激和免疫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鼻腔冲洗器清洁鼻腔,能有效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每日1-2次冲洗可减轻黏膜水肿,改善鼻塞症状。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也可安全使用,但需注意水温控制在37℃左右。
2、糖皮质激素鼻喷剂:
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等鼻用激素能显著缓解鼻腔炎症。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黏膜充血,需连续使用2-4周见效。使用时应保持头部直立,避免药物流向咽喉部。
3、抗组胺药物: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组胺药可阻断组胺受体,改善打喷嚏和流涕症状。相比一代药物,这类制剂嗜睡副作用更小,适合长期服用。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在花粉季节前开始预防性用药。
4、免疫治疗:
针对尘螨、花粉等明确过敏原可采用脱敏治疗。通过定期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使机体逐渐产生免疫耐受。整个疗程需持续3-5年,有效率可达70-80%,能显著降低鼻炎复发率。
5、手术治疗: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病例,可考虑下鼻甲成形术或鼻中隔矫正术。手术主要解决鼻腔结构异常导致的通气障碍,术后需配合鼻腔护理防止粘连。多数患者术后鼻塞症状可改善50%以上。
慢性鼻炎患者应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减少尘螨接触。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可增强呼吸道抵抗力,但雾霾天需佩戴口罩防护。冬季注意颈部保暖,洗澡后及时擦干头发防止受凉。建立症状日记记录发作诱因,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血性分泌物时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