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上长白色颗粒可能与皮脂腺异位、口腔溃疡、鹅口疮、黏液囊肿、扁平苔藓等因素有关。这些白色颗粒通常表现为局部隆起或斑块,可能伴随轻微疼痛或瘙痒感。
一、皮脂腺异位
皮脂腺异位是唇部常见的良性病变,由于皮脂腺发育异常导致。表现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颗粒,密集分布但无不适感。该情况无须特殊治疗,避免频繁摩擦刺激即可。若影响美观,可咨询医生考虑激光或冷冻处理。
二、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可能累及唇黏膜,初期呈现白色小点伴红肿,进展为圆形溃疡面。常见诱因包括维生素缺乏、局部创伤或免疫力下降。建议保持口腔清洁,使用康复新液含漱,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涂抹醋酸地塞米松口腔贴片。
三、鹅口疮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者。表现为乳白色伪膜样斑块,强行剥离后显露充血创面。确诊需真菌镜检,治疗以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为主,哺乳期母亲需同步治疗乳头避免交叉感染。
四、黏液囊肿
黏液囊肿因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导致黏液潴留形成。好发于下唇内侧,呈半透明蓝白色囊泡,直径多小于1厘米。较小囊肿可能自行消退,反复发作或较大者需手术切除,术后注意避免咬唇习惯。
五、扁平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表现为唇部白色网状条纹或斑块。病因与免疫异常相关,部分患者合并肝病或糖尿病。轻症可用曲安奈德口腔软膏局部治疗,重症需联合羟氯喹等免疫调节药物。
日常需避免舔唇、撕扯唇皮等行为,选择无刺激性润唇膏保持黏膜湿润。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及锌元素,减少辛辣食物摄入。若白色颗粒持续增大、出血或伴随全身症状,应及时就诊口腔黏膜科或皮肤科,必要时进行组织活检排除恶性病变。哺乳期母亲发现婴儿口腔白膜时,应连同自身乳头情况一并告知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