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叮咬后可通过冷敷、涂抹碱性溶液、使用抗组胺药膏、局部按压、口服抗过敏药物等方式止痒。蚊虫叮咬引发的瘙痒主要由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引发人体过敏反应所致。
1、冷敷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叮咬部位10-15分钟,低温能收缩毛细血管,减缓组织胺扩散速度,暂时麻痹神经末梢减轻痒感。冷敷时需用干净布料包裹冰块避免冻伤,尤其适用于婴幼儿皮肤娇嫩者。该方法无药物副作用,但止痒效果持续时间较短。
2、涂抹碱性溶液
蚊虫唾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小苏打溶液等弱碱性物质中和。将碳酸氢钠与水按1:10比例调成糊状外敷,每日2-3次,能破坏致痒蛋白结构。注意避免使用浓度过高溶液导致皮肤灼伤,眼部周围禁用。该方法对早期叮咬效果显著,超过6小时后作用减弱。
3、使用抗组胺药膏
含苯海拉明、赛庚啶等成分的外用药膏能阻断组胺受体,缓解红肿瘙痒。清洗患处后薄涂,每日不超过3次。皮肤破损处禁用,孕妇及2岁以下幼儿慎用。此类药物可能引起局部灼热感,需观察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
4、局部按压
用指甲在叮咬处周围呈十字形按压数次,通过痛觉刺激转移瘙痒感知。该方法即时有效但维持时间短,过度按压可能导致皮肤破损。适合应急使用,配合其他方法效果更佳。糖尿病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应避免此法。
5、口服抗过敏药物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适用于多部位严重瘙痒,成人每日1片,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服药期间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若出现心悸、头晕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
被蚊虫叮咬后应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易过敏体质者户外活动时需穿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居家安装纱窗纱门,定期清理积水容器。若叮咬部位出现化脓、发热或淋巴管炎等严重反应,提示可能并发细菌感染,需及时就医进行抗生素治疗。日常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绿叶蔬菜,其代谢产物通过汗液排出具有一定驱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