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常见感染途径有接触患者分泌物、共用物品、空气传播等。支原体肺炎主要由肺炎支原体引起,表现为发热、咳嗽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接触传播
儿童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是最主要传播方式。支原体可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排出的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沾染分泌物的玩具、餐具等物品间接传播。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易发生聚集性感染,患儿咳嗽时未遮挡口鼻会显著增加传播概率。
2、空气传播
在密闭空间内,支原体可随气溶胶悬浮较长时间。当健康儿童吸入含病原体的空气时可能发生感染,尤其在秋冬季节通风不良的教室、家庭等场所。肺炎支原体对干燥环境耐受性较强,在适宜条件下可存活数小时。
3、母婴垂直传播
新生儿可能通过产道接触母体分泌物感染,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风险更高。孕期母亲发生支原体血症时,病原体可能经胎盘传染胎儿。这类感染多表现为新生儿结膜炎、肺炎等,需通过PCR检测确诊。
4、免疫缺陷因素
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营养不良的儿童更易感染。支原体可逃避机体正常免疫应答,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大量繁殖。这类患儿往往症状较重,病程迁延,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
5、慢性基础疾病
哮喘、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患儿感染风险增加。支原体作为非典型病原体,可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加重原有呼吸系统疾病。此类患儿感染后易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表现。
预防儿童支原体感染需加强个人卫生管理,教导孩子养成勤洗手、咳嗽礼仪等习惯。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毛巾,分泌物需消毒处理。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和优质蛋白,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咳嗽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科或呼吸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