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脊髓信号异常、椎间盘突出、韧带损伤、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该损伤需通过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可能由外伤、退行性病变或先天性椎管狭窄等因素引起。
1、脊髓信号异常
核磁共振T2加权像上常见脊髓内高信号,提示水肿或出血。急性期表现为局限性或节段性信号增高,慢性期可能伴随脊髓萎缩。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早期发现微结构损伤,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损伤程度。
2、椎间盘突出
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是常见表现,尤其多见于C4-C6节段。突出间盘压迫硬膜囊或脊髓前缘,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信号取决于含水量。动态核磁共振可发现体位变化导致的间歇性压迫。
3、韧带损伤
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或黄韧带可能出现连续性中断或增厚。STIR序列能清晰显示韧带水肿,韧带钙化在CT上更易识别。严重韧带损伤可能导致颈椎不稳,需进行过伸过屈位检查。
4、椎管狭窄
发育性或退变性椎管前后径小于13毫米时易发生损伤。核磁共振矢状位可测量椎管有效空间,轴位片显示脊髓受压变形。骨性狭窄在CT三维重建中表现更明确,常合并椎体后缘骨赘形成。
5、脊髓受压
外部压迫导致脊髓变形或移位,常见于多节段病变。压迫源包括突出的间盘、增厚的韧带或椎体后缘骨刺。慢性压迫可能导致脊髓软化灶形成,T2加权像呈边界清楚的高信号区。
确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特征,核磁共振是首选检查方式。患者应避免颈部剧烈活动,睡眠时使用低枕。康复期可进行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但须在专业指导下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脊髓状态,若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需考虑手术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