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可以做哪些检查
发布于 2025/06/13 15:18
发布于 2025/06/13 15:18
消化道出血可通过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血管造影检查和粪便隐血试验等方式确诊。消化道出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肿瘤、血管畸形或药物损伤等因素引起。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检查前需禁食,医生会通过口腔插入内镜,过程中可能进行活检或止血治疗。胃镜能清晰显示溃疡、炎症、肿瘤等出血病灶,对急性出血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肠镜检查主要用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可观察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病变。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医生通过肛门插入内镜逐步检查肠道黏膜。肠镜能发现结肠息肉、肿瘤、血管畸形等出血源,同时可进行息肉切除等治疗操作。
胶囊内镜检查适用于常规内镜难以到达的小肠出血诊断。患者吞服微型摄像胶囊,胶囊随胃肠蠕动拍摄消化道图像。该检查无创、无痛,能发现小肠血管畸形、肿瘤等病变,但无法进行活检或治疗,且存在胶囊滞留风险。
血管造影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显示消化道血管情况,适用于活动性出血的诊断。当出血量较大时,造影可发现造影剂外溢的出血点,同时可进行栓塞治疗。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需在放射科进行,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
粪便隐血试验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不可见血液判断出血情况。该检查简便无创,但无法确定出血部位和原因,阳性结果需进一步检查。检查前需避免食用含铁食物以免出现假阳性。
消化道出血患者检查后需遵医嘱禁食或进食流质,避免剧烈运动。日常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有消化道疾病史者应定期复查。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