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通过规范治疗多数可以控制症状或临床治愈。治疗关键包括早期诊断、药物控制、定期监测和生活方式调整。
1、早期诊断
血管炎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紫癜、关节疼痛、不明原因发热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血管超声或组织活检可辅助诊断。确诊后需立即分型评估严重程度,如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类型需紧急干预。
2、药物控制
糖皮质激素是基础用药,常用泼尼松片控制急性炎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用于中重度患者。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适用于难治性病例。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警惕感染风险。药物调整需严格遵循风湿免疫科医师指导。
3、定期监测
每3个月需复查炎症指标和脏器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反映疾病活动度,尿常规筛查肾损害。血管造影或CT检查评估血管狭窄改善情况。出现新发皮肤损害、视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复诊。稳定期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全面评估。
4、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适度运动如游泳、散步促进血液循环。冬季注意肢体保暖避免血管痉挛。戒烟限酒减少血管内皮损伤。饮食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D。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心理压力过大可能诱发复发。
血管炎患者需长期随访管理,急性期规范用药6-12个月后逐渐减量。稳定期坚持低剂量维持治疗可降低复发概率。日常避免接触化学溶剂等环境诱因,接种流感疫苗前需咨询医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出现发热、体重骤降等预警症状应立即就医。通过医患配合和系统管理,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