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尿和血尿不是一回事,两者在成分、成因及临床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血红蛋白尿是血红蛋白进入尿液导致的,常见于溶血性疾病;血尿是红细胞进入尿液导致的,可能由泌尿系统疾病、外伤等因素引起。
1、血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通常由血管内溶血引起,红细胞在血管内破裂后释放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常见原因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输血反应、疟疾等。尿液外观呈酱油色或浓茶色,显微镜检查无完整红细胞,但隐血试验阳性。需针对溶血病因治疗,如免疫抑制剂、输血支持等。
2、血尿
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由泌尿系统出血导致红细胞直接进入尿液。常见原因包括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肿瘤、感染或外伤。尿液可呈洗肉水色或鲜红色,显微镜下可见完整红细胞。需根据病因选择抗感染、碎石术或手术治疗,必要时进行肾活检明确诊断。
3、成分差异
血红蛋白尿的成分为游离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破坏后的产物;血尿的成分为完整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前者提示溶血问题,后者指向泌尿系统局部出血。实验室可通过尿沉渣镜检、尿蛋白电泳等检查明确区分。
4、伴随症状
血红蛋白尿常伴贫血、黄疸等溶血表现;血尿多伴尿频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前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等急性溶血反应,后者可能伴随肾区疼痛或排尿困难。两者均可导致急性肾损伤,但发生机制不同。
5、处理原则
血红蛋白尿需紧急处理溶血诱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治疗感染等;血尿需排查出血部位,控制活动性出血。两者均需监测肾功能,血红蛋白尿患者还需注意电解质紊乱,血尿患者需预防尿路梗阻。
日常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血红蛋白尿患者应慎用氧化性药物,血尿患者需限制辛辣食物刺激泌尿系统。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发现尿液颜色异常及时就医,不可自行服用止血药或铁剂。根据医生建议完善骨髓穿刺、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