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可能由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引起。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并发症。
1、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分泌过多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原因。胃酸过多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受损。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等因素都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控制胃酸分泌。对于胃酸过多引起的溃疡,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抑酸药物进行治疗。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这种细菌会定植在胃黏膜表面,产生毒素破坏胃黏膜防御机制。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餐后饱胀感等症状。确诊感染需要进行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根除幽门螺杆菌通常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抑酸药物。
3、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功能。这类药物包括常见的解热镇痛药,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增加溃疡风险。服药期间应避免空腹用药,必要时可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必须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医生会评估溃疡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
消化性溃疡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过酸过甜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持续上腹痛、黑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