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出血通常由肛门皮肤撕裂、排便习惯不良、局部感染、肛门括约肌痉挛、慢性炎症等因素引起。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的小溃疡,主要表现为排便时疼痛和出血。
1、肛门皮肤撕裂
干硬粪便通过肛门时可能造成机械性损伤,导致肛门皮肤撕裂出血。这种情况多见于饮水不足或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的人群。保持肛门清洁有助于预防感染,温水坐浴可缓解局部不适。
2、排便习惯不良
长期便秘或腹泻都可能增加肛裂风险。排便时过度用力会使肛管承受过大压力,反复刺激可导致裂伤难以愈合。建立规律排便习惯,避免久蹲厕所很重要。
3、局部感染
肛周细菌感染可能加重裂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导致出血量增加。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等。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处理。
4、肛门括约肌痉挛
肛裂患者常伴有肛门括约肌反射性痉挛,这种持续性收缩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延缓伤口愈合。临床可采用硝酸甘油软膏等药物帮助缓解肌肉痉挛。
5、慢性炎症
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可能引起肛管慢性炎症,增加肛裂发生概率。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肛裂出血患者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饮食上增加水分和膳食纤维摄入,推荐食用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提肛运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血量较大时,应及时到肛肠外科就诊,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利多卡因凝胶等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