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可能由年龄增长、紫外线辐射、糖尿病、眼部外伤、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白内障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视力下降的常见眼病,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眩光感、色彩辨识度下降等症状。
1、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蛋白质逐渐氧化变性,这是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发病机制。晶状体纤维排列紊乱会导致透光性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夜间视力减退,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单眼复视。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裂隙灯检查,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
2、紫外线辐射
长期暴露于强烈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蛋白交联聚合,高原地区及户外工作者发病率显著增高。紫外线B波段可破坏晶状体上皮细胞膜结构,导致抗氧化物质减少。典型表现为颞侧晶状体楔形混浊,后期可能发展为棕黑色核性白内障。
3、糖尿病
血糖升高会引起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和山梨醇蓄积,导致代谢性白内障。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病年龄通常比正常人提前,且进展更快。特征为晶状体后囊下雪花样混浊,常伴有快速变化的屈光不正。控制血糖水平可延缓病情发展。
4、眼部外伤
眼球钝挫伤或穿孔伤可直接损伤晶状体囊膜,引发外伤性白内障。金属异物残留可能引起铁锈症或铜锈症,导致特殊颜色的晶状体混浊。此类白内障可能伴随虹膜粘连、青光眼等并发症,需通过手术清除异物并植入人工晶体。
5、遗传因素
部分先天性白内障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如CRYAA基因突变导致蛋白结构异常。患儿出生即可见瞳孔区白色反光,可能合并小眼球、视网膜病变等异常。需在3月龄前进行白内障摘除术以避免形觉剥夺性弱视。
预防白内障需注意日常眼部防护,建议外出佩戴UV400防护太阳镜,控制血糖血压在正常范围,增加深色蔬菜水果摄入以补充叶黄素。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眼部外伤后应及时就诊。定期眼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晶状体混浊,对于视力低于0.3影响生活的患者可考虑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