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
1、糖尿病肾病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患者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治疗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延缓病情进展。
2、高血压肾损害
持续高血压可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单位缺血性萎缩。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治疗重点在于血压达标,首选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3、慢性肾小球肾炎
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等多种病理类型,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缓慢进展的肾功能减退。部分患者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4、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双肾出现进行性增多的囊肿,压迫正常肾组织导致功能丧失。多在30-50岁出现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目前主要采取控制并发症的对症治疗,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
5、梗阻性肾病
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流受阻,引起肾盂积水及肾实质萎缩。早期解除梗阻可逆转肾功能损害,晚期则形成不可逆损伤。需根据梗阻原因选择手术取石、导尿或造瘘等治疗方式。
慢性肾衰竭患者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避免高钾高磷食物。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透析或肾移植评估。注意预防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对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