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毛囊炎可通过局部清洁、外用药物、紫外线照射等方式治疗。新生儿毛囊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
使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左右。清洗时避免用力揉搓,可选用婴儿专用无刺激沐浴露。清洗后立即用干净纱布蘸干水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每日清洗次数不宜过多,一般早晚各一次即可。清洗过程中观察皮肤有无红肿加重情况。
2、外用药物
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外用制剂。用药前需清洁双手,用棉签蘸取适量药膏薄涂于患处。避免将药膏涂抹在健康皮肤区域,用药后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药物使用期间保持患处透气,不要用衣物或尿布过度摩擦。
3、紫外线照射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短时间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时需遮盖婴儿眼睛和生殖器部位,严格控制照射时间和强度。通常采用窄谱UVB照射,每次治疗时间不超过30秒。治疗间隔为2-3天一次,连续治疗不超过5次。照射后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红肿脱皮等不良反应。
新生儿毛囊炎护理期间需注意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导致出汗增多。选择纯棉透气的衣物,勤换尿布防止局部潮湿。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婴儿免疫力,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若出现脓疱增大、发热等全身症状,应立即就医。平时注意婴儿用品消毒,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毛巾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