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需要挂耳鼻喉科。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日常护理、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中耳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控制细菌感染,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疼痛和发热。若存在过敏因素,可配合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用药期间需观察耳道分泌物变化,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物理治疗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可采用咽鼓管吹张术改善通气功能,或通过红外线照射促进炎症吸收。急性期可局部热敷缓解疼痛,但化脓性中耳炎禁用此法。儿童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鼓膜按摩等物理干预。
3、手术治疗
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可能需鼓膜切开置管术引流积液,严重骨质破坏者需行乳突根治术。手术前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术后需定期复查听力恢复情况,防止粘连性中耳炎发生。
4、日常护理
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沐浴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避免用力擤鼻或高空飞行等增加鼓室压力的行为。哺乳期婴儿应保持头高位喂养,儿童患者需及时治疗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5、预防感染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流感季节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避免二手烟暴露及过敏原接触,及时治疗鼻炎等邻近器官炎症。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出水后倾斜头部单脚跳排出耳内积水。
中耳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锌含量高的牡蛎等海产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炎症。注意休息并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观察其听力反应,如出现抓耳、哭闹等异常行为应及时复查。急性期建议暂停游泳等水上活动,恢复期也需做好耳部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