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闭塞症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运动功能障碍、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以及生活质量下降。下肢动脉闭塞症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炎或外伤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温度降低及溃疡坏疽。
1、肢体缺血坏死
下肢动脉闭塞症会阻碍血液供应,导致远端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皮肤苍白或发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趾端溃疡,严重时发生干性坏疽。这种情况常见于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需通过血管造影评估缺血程度,必要时行血管旁路移植术或介入治疗。
2、运动功能障碍
由于肌肉供血不足,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表现为行走一定距离后小腿肌肉疼痛,休息后可缓解。长期缺血可导致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训练结合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但需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缺血。
3、心脑血管事件
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常合并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的概率显著增高。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可能引发血栓栓塞,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对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
4、生活质量下降
慢性肢体缺血导致的疼痛、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和情绪,部分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夜间静息痛使患者无法平卧,需保持下垂体位缓解症状。这种情况下需要多学科协作管理,包括疼痛控制、心理疏导和家庭护理支持。
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应严格戒烟,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日常注意肢体保暖,避免外伤,穿着宽松鞋袜。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避免负重行走。定期复查血管超声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新发疼痛或溃疡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