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可通过控制血压、调节血脂、戒烟限酒、科学运动四步降低病发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密切相关,需从生活方式和医学干预两方面综合管理。
1、控制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物,保持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需更严格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2、调节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斑块形成的关键因素。建议减少动物内脏、奶油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血脂异常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脂药,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下。
3、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风险,戒烟1年后冠心病风险可下降50%。酒精摄入每日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长期过量饮酒会诱发高血压和心肌损伤。
4、科学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可改善血管弹性。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合并冠心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久坐人群每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
除上述四步核心措施外,还需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每日监测血糖。饮食上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摄入,每日蔬菜水果不少于500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0岁开始评估。突发胸痛、肢体麻木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