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骨折后睡觉时通常建议将患肢抬高并保持功能位,具体姿势选择需根据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和疼痛程度调整。主要影响因素有骨折稳定性、肿胀程度、固定器具类型、疼痛耐受度、医生特殊指导。
1、骨折稳定性
稳定性骨折可采用轻度腕关节背伸15-20度的功能位,前臂下方垫软枕维持该角度。不稳定骨折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可能需用支具维持特定角度避免移位。粉碎性骨折夜间需保持绝对制动姿势。
2、肿胀程度
肿胀明显时应将患肢抬高超过心脏水平,可用枕头或吊带辅助。抬高角度以30-45度为宜,促进静脉回流。肿胀消退后可逐渐调整至舒适功能位,但需避免完全下垂姿势。
3、固定器具类型
石膏固定者需保持石膏干燥完整,避免压迫变形。支具固定可调节松紧度,夜间可略微放松增加舒适度。内固定术后需维持医生指导的中立位,避免旋转或侧偏动作。
4、疼痛耐受度
急性期疼痛剧烈时可采取自我保护体位,即肘关节屈曲90度贴近躯干。慢性期疼痛缓解后,逐步调整为标准功能位。变换体位时需托扶患肢远端,避免骨折端受力。
5、医生特殊指导
特殊类型骨折如Colles骨折需维持掌屈尺偏位,Bennett骨折要求拇指外展位。术后患者需严格保持医生规定的外展或内旋角度,定期复查调整固定参数。
骨折恢复期间除注意睡姿外,建议白天规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手指屈伸练习预防僵硬。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优质蛋白,可选择牛奶、豆腐、鱼类等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愈合,夜间翻身时需用健侧手臂辅助保护患肢。如出现固定器具松动、肢体麻木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