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口腔卫生不良、高糖饮食、牙齿结构异常、唾液分泌减少、致龋菌感染等。
1、口腔卫生不良
长期刷牙不彻底或未使用牙线清洁牙缝,会导致牙菌斑堆积。牙菌斑中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酸,逐渐腐蚀牙釉质形成龋洞。建议每日刷牙两次并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邻接面。
2、高糖饮食
频繁摄入糖果、碳酸饮料等精制糖类食物,为致龋菌提供代谢底物。细菌分解糖类产生的酸性物质会使口腔pH值降低,当pH值小于5.5时可能引发牙釉质脱矿。控制糖分摄入频率比控制总量更重要。
3、牙齿结构异常
发育不全的牙釉质或存在深窝沟的磨牙,更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和细菌。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釉质发育不全症患者,牙齿表面矿化程度不足,龋齿发生概率显著增加。窝沟封闭术可有效预防此类情况。
4、唾液分泌减少
唾液具有冲刷口腔、缓冲酸性物质的作用。干燥综合征患者或长期服用抗组胺药等导致唾液减少时,口腔自洁能力下降。表现为舌面光滑、口腔黏膜干燥,龋齿多发生在牙颈部等不易清洁部位。
5、致龋菌感染
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主要致龋菌,其通过黏附素附着在牙面形成生物膜。这些细菌能代谢蔗糖产生葡聚糖和有机酸,导致局部微环境持续酸化。幼儿期母婴垂直传播是重要感染途径。
预防龋齿需建立系统性防护措施,包括使用含氟牙膏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浅龋,儿童可实施窝沟封闭。饮食上减少餐间零食次数,进食后及时漱口。对于已形成的龋洞,需及时进行充填治疗防止病变进展。唾液分泌异常者可通过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必要时使用人工唾液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