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虫咬后出现红肿瘙痒可能与蚊虫叮咬、过敏反应、虫体毒素刺激、继发感染、特殊虫类叮咬等因素有关。蚊虫叮咬后释放的唾液蛋白可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更强烈的免疫应答,某些毒虫的毒素会直接损伤组织,搔抓破溃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部分特殊虫类如蜱虫叮咬还可能传播病原体。
1、蚊虫叮咬
多数昆虫叮咬时会向皮肤注入含有抗凝血成分的唾液,这些异种蛋白会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神经末梢敏感,表现为直径1-2厘米的红色丘疹伴明显瘙痒。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止痒,冷敷有助于缓解肿胀,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
2、过敏反应
特应性体质者对虫咬分泌物可能产生I型超敏反应,除局部出现直径超过3厘米的硬性水肿外,还可能伴随荨麻疹或全身症状。这种情况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严重时可短期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出现呼吸困难等全身反应需立即就医。
3、虫体毒素刺激
蜜蜂、黄蜂等膜翅目昆虫的毒液含有透明质酸酶和磷脂酶,被蜇伤后数分钟内会出现剧烈刺痛和明显肿胀,毒隐翅虫体液接触皮肤可导致线状皮炎。应立即用卡片刮除残留毒刺,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冲洗,胡蜂毒液呈碱性建议用醋酸湿敷。
4、继发感染
持续搔抓导致表皮破损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可能侵入真皮层,表现为红肿区域扩大、疼痛加剧并出现黄色脓液。已形成脓疱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口服头孢氨苄等抗生素,深部组织感染需外科清创处理。
5、特殊虫类叮咬
蜱虫叮咬可能传播莱姆病,表现为特征性游走性红斑;恙螨幼虫叮咬会引发恙虫病,伴随焦痂形成和发热。发现蜱虫附着需用镊子垂直拔出,恙螨皮炎需使用伊维菌素,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和皮疹应排查虫媒传染病。
虫咬后护理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穿着长袖衣物减少暴露风险,户外活动前喷洒避蚊胺类驱虫剂。过敏体质者应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出现进行性肿胀、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严重过敏反应时需立即急诊处理。观察3天后无改善或出现发热、淋巴管炎等表现应及时皮肤科就诊,昆虫残留口器或毒刺需专业器械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