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乙肝疫苗最正确的方式是遵循国家免疫规划程序,通常采用0-1-6月的三针接种方案。乙肝疫苗接种需注意接种对象、禁忌证、接种部位、不良反应、接种后注意事项等关键知识。
1.接种程序
标准乙肝疫苗接种采用三针程序,分别在0月、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首针接种,成人未接种者可随时开始接种。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需要增加剂量或检测抗体水平。
2.接种对象
所有新生儿都应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性工作者等也需要接种。未接种过的成人和青少年也可考虑接种,特别是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
3.禁忌证
对疫苗成分过敏者禁止接种,急性严重发热性疾病患者应暂缓接种。妊娠期妇女接种需谨慎评估,但哺乳期妇女可以接种。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接种时间。
4.接种部位
乙肝疫苗通常在上臂三角肌部位进行肌肉注射。成人选择1-1.5英寸针头,儿童选择5/8-1英寸针头。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轻微红肿、疼痛等局部反应,一般2-3天内自行缓解。
5.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红肿、低热等,通常轻微且短暂。严重过敏反应罕见,需立即就医。接种后应在接种点观察30分钟,出现高热或其他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接种乙肝疫苗后应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接种完成后1-2个月可检测抗体水平,确认是否产生足够保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血液和体液接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即使完成疫苗接种,高危人群仍需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加强免疫。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及时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