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发病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没有直接关系。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病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接种疫苗、伤口暴露程度、病毒侵入量等因素。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播,任何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暴露后未及时处理均可能发病。
狂犬病发病的核心因素是病毒暴露后的处理措施。若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病毒侵入神经系统。未规范处理伤口或延迟接种疫苗者,病毒可能沿周围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
虽然年龄和性别不影响病毒本身的致病性,但特定人群的暴露风险可能存在差异。儿童因与动物互动频繁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被动物咬伤的概率相对较高;某些职业如兽医、动物饲养员因接触动物机会多,暴露风险也较大。但这些差异仅影响暴露概率,而非病毒感染的生物学过程。
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是做好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高危人群可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进行暴露前免疫;所有暴露后患者均需规范处理伤口并完成疫苗全程接种。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未免疫的流浪动物,教育儿童不要挑逗陌生动物。一旦发生可疑暴露,应立即就医评估,不可存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