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3种中医方法改善。眩晕可能与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症状。
1、中药调理
气血两虚型眩晕可选用归脾汤加减,药物成分包含黄芪、党参、白术等,有助于补益心脾。肝阳上亢型适用天麻钩藤饮,含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药材,能平肝潜阳。痰湿中阻型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含半夏、白术、茯苓等,具有化痰熄风功效。中药需由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自行配伍。
2、针灸疗法
针刺百会穴、风池穴可改善脑部供血,缓解椎动脉型眩晕。肝阳上亢者可加刺太冲穴、行间穴泻肝火,痰湿型配合丰隆穴、中脘穴化湿浊。耳穴贴压选取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位,采用王不留行籽持续刺激。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10-15次为1疗程。
3、推拿按摩
头部采用开天门手法从印堂推至发际,配合抹双柳按摩太阳穴缓解紧张性眩晕。颈肩部使用滚法放松斜方肌,点按风府、风池穴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足部反射区按摩重点刺激小脑、内耳迷路区域。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每次15-20分钟,避免暴力按压。
眩晕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减少肥甘厚味摄入,忌饮浓茶咖啡。可适量食用山药、枸杞、黑芝麻等健脾益肾食材。急性发作期需静卧休息,头部固定避免突然转动。建议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内。若眩晕伴随剧烈头痛、视物模糊或肢体麻木,须立即就医排查脑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