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确诊方法主要有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免疫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础手段,通过检测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时需警惕该病,同时需观察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以排除其他血液疾病。检查前无须空腹,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影响结果准确性。
2、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能明确血小板减少是否由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通过抽取骨髓液观察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可鉴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检查后需局部按压止血,24小时内避免穿刺部位沾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胀痛感。
3、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包括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抗核抗体谱筛查,有助于确定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破坏。特异性抗体如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可支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该检查需采集静脉血,结果可能受近期输血或激素治疗影响。
4、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血小板减少是否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该检查可鉴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疾病,需在未抗凝治疗前完成采血以避免干扰。
5、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或CT检查可用于排查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多,观察脾脏体积是否增大。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风险,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并保持体位静止。
确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多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日常应注意避免磕碰和外伤,减少剧烈运动,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等食物帮助改善血管脆性。出现牙龈自发性出血或皮肤瘀斑扩大时应及时复诊,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