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与肩损伤可通过病因、症状特点及检查手段进行鉴别。肩周炎多与慢性劳损、退行性变相关,而肩损伤常由急性外伤或重复性动作导致。鉴别要点主要有发病机制、疼痛性质、活动受限程度、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反应等。
1、发病机制
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多与年龄增长、糖尿病或长期制动有关。肩损伤则涉及肌腱撕裂、盂唇损伤等结构破坏,常见于运动创伤或重体力劳动。前者进展缓慢,后者多有明确外伤史。
2、疼痛特点
肩周炎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夜间加重伴静止痛,主动与被动活动均受限。肩损伤疼痛多与特定动作相关,如肩袖撕裂者在抬臂60-120度时出现疼痛弧,被动活动通常不受限。
3、活动受限
肩周炎表现为全方位关节僵硬,后期可能出现冻结肩。肩损伤患者仅在做特定动作时受限,如肩关节脱位者恐惧试验阳性,肩袖损伤者无法完成抗阻外展。
4、影像学差异
X线检查中肩周炎可见骨质疏松,MRI显示关节囊增厚。肩损伤患者MRI可明确显示肌腱断裂、盂唇撕脱等病变,超声检查对动态评估肩袖完整性更具优势。
5、治疗反应
肩周炎对封闭注射和渐进式牵拉训练反应良好。肩袖全层撕裂等严重损伤需关节镜修复,部分厚度撕裂可通过冲击波治疗促进愈合。两者康复周期差异显著,肩损伤术后需严格制动4-6周。
建议出现肩部症状时尽早就医,通过专业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明确诊断。避免自行热敷或暴力牵拉,急性期可用三角巾临时制动。慢性期患者应遵医嘱进行爬墙训练、钟摆运动等康复锻炼,同时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以减少肩周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