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通常由性传播感染、宫腔操作感染、邻近器官炎症扩散、不良卫生习惯、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盆腔炎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发热等症状,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性传播感染
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是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进入生殖道并上行感染盆腔。患者可能出现脓性分泌物和排尿疼痛,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阿奇霉素片进行规范治疗。性伴侣需同步筛查治疗以阻断重复感染。
2、宫腔操作感染
人工流产术、刮宫术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宫颈屏障功能,使阴道内病原体侵入子宫及输卵管。术后出现持续下腹坠痛伴发热时,应考虑盆腔感染可能,需及时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控制炎症。
3、邻近器官炎症扩散
阑尾炎、腹膜炎等腹腔炎症可能通过淋巴系统波及盆腔。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发展为全腹痛,需进行血常规和盆腔超声检查,确诊后应使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4、不良卫生习惯
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频繁阴道冲洗等行为可能破坏阴道菌群平衡。建议选择透气棉质卫生巾并每4小时更换,避免使用碱性洗液清洗会阴。出现异常分泌物时可外用克霉唑阴道片调节微环境。
5、免疫力下降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患者等群体更易发生盆腔感染。这类患者出现盆腔炎症状时往往病情进展较快,需住院接受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强效抗生素治疗,同时需控制基础疾病。
预防盆腔炎需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并使用避孕套防护。经期及术后禁止盆浴和游泳,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出现持续发热或剧烈腹痛时须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