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肠梗阻等。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1、便血
便血是肠息肉较常见的症状,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颜色鲜红或暗红。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时可能导致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引发贫血。患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必要时需进行病理活检以鉴别性质。
2、腹痛
腹痛多表现为隐痛或胀痛,位于下腹部或脐周。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肠套叠或肠蠕动异常,导致阵发性绞痛。腹痛可能与肠道蠕动受阻或局部炎症刺激有关,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出现持续腹痛需警惕息肉恶变可能。
3、排便习惯改变
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或排便次数增多。直肠息肉可能产生里急后重感,总感觉排便不尽。息肉占据肠腔可能改变粪便形状,表现为细条状便。症状持续超过两周需进行肠镜评估。
4、黏液便
肠道黏液分泌增多时,粪便表面可见透明或白色黏液。炎性息肉可能刺激肠黏膜分泌大量黏液,常伴随腹部不适感。黏液便可能提示肠道炎症活动,需与感染性肠病鉴别。
5、肠梗阻
巨大息肉可能完全阻塞肠腔,导致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梗阻症状。这种情况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处理。长期存在的宽基底息肉更易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间歇性腹痛和排便困难。
日常需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西蓝花、燕麦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定期进行肠镜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长期肠道不适者。确诊肠息肉后应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内镜下切除或定期随访,避免自行服用药物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