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呼吸困难病人可通过体位调整、氧疗支持、药物管理、心理疏导、病情监测等方式护理。心源性呼吸困难通常由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包积液等原因引起。
1、体位调整
协助病人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回心血量,缓解肺淤血症状。避免平卧位加重呼吸困难,必要时使用靠垫支撑背部。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合并下肢水肿时可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
2、氧疗支持
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给予低至中流量吸氧,氧浓度一般控制在2-5升/分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者需采用文丘里面罩精确给氧。氧疗期间观察口唇发绀是否改善,警惕二氧化碳潴留。保持湿化瓶水位适宜,定期更换鼻导管。
3、药物管理
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减轻肺水肿,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扩张血管。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记录24小时出入量。服用利尿剂后监测电解质,注意补钾。使用血管扩张剂时需监测血压变化。
4、心理疏导
呼吸困难易引发焦虑恐惧,需用平静语气解释治疗措施,指导缩唇呼吸训练。帮助制定活动计划避免过度劳累,教会自测脉搏方法。鼓励家属陪伴,避免情绪激动诱发症状。必要时建议心理咨询师介入干预。
5、病情监测
每小时记录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咳痰性状及量。夜间加强巡视,警惕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定期复查心电图、BNP、胸片等指标。发现呼吸急促伴大汗、意识改变时立即通知医生。
护理期间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3克,避免腌制食品。根据心功能分级制定活动方案,以不引起气促为度。保持环境安静通风,室温维持在20-24℃。教会病人使用急救药物,随身携带医疗信息卡。定期随访评估心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