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孔外面长了一个疙瘩可能与毛囊炎、皮脂腺囊肿、疖肿、寻常疣或过敏性皮炎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切除或抗过敏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挤压或抓挠。
1、局部清洁
若疙瘩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红肿热痛,可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消毒液每日清洁患处2-3次。保持鼻腔干燥,避免频繁触摸。合并脓液时需由医生操作引流,不可自行挑破。
2、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真菌感染需使用酮康唑乳膏。病毒性疣可涂抹咪喹莫特乳膏。过敏性皮炎需口服氯雷他定片配合糠酸莫米松乳膏。用药前需明确病因,遵医嘱选择剂型。
3、物理治疗
顽固性寻常疣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皮脂腺囊肿合并感染时可配合红光照射消炎。治疗需由皮肤科医生操作,3-5次为一疗程,治疗间隔期间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4、手术切除
直径超过5毫米的皮脂腺囊肿或反复发作的疖肿,可在局麻下行手术完整切除。术后需定期换药,避免切口感染。瘢痕体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手术必要性。
5、抗过敏治疗
接触花粉、化妆品等出现的过敏性丘疹,需立即远离过敏原。除口服抗组胺药物外,可冷敷缓解瘙痒。反复发作者建议检测过敏原,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
日常避免频繁挖鼻孔或使用刺激性清洁产品,鼻周皮肤破损时及时消毒。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若疙瘩持续增大、破溃渗液或伴随发热,需立即就医排查肿瘤等严重病变。恢复期间注意防晒,防止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