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固形成的固体团块,主要由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炎症反应四大原因引起。
1、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会暴露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常见于外伤、手术操作、静脉穿刺等机械性损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也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血管损伤后局部会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2、血流缓慢
血流速度减慢会使凝血因子局部浓度增高,常见于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心力衰竭等状况。静脉曲张患者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淤滞,骨科手术后肢体制动使肌肉泵作用消失,均属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的血栓形成机制。
3、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陷等先天因素,以及恶性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等获得性因素,均可导致凝血-抗凝系统失衡。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血小板活化增强等病理变化,会显著提升血液凝固倾向。
4、炎症反应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新冠肺炎等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会通过释放炎性细胞因子损伤血管内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局部炎症反应,也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炎症介质可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和抑制纤溶系统。
预防血栓需保持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高风险人群可穿着医用弹力袜,术后患者应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不明原因气促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查静脉血栓栓塞症,确诊后需严格按规范进行抗凝治疗,禁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以免诱发出血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