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宫内节育器不适合的情况主要有生殖道炎症、子宫畸形、妊娠或可疑妊娠、子宫肌瘤导致宫腔变形、不明原因阴道出血等。宫内节育器是一种常见的避孕方式,但并非所有女性都适合使用,需结合个体健康状况评估。
1、生殖道炎症
急性或慢性生殖道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不适合放置宫内节育器。炎症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增加盆腔炎性疾病风险。患者通常伴有分泌物异常、下腹疼痛等症状。需先治疗炎症,待治愈后再评估放置条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克霉唑阴道片等药物控制感染。
2、子宫畸形
子宫发育异常如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因宫腔结构改变,可能导致节育器移位或避孕失败。这类患者可能伴有月经异常或不孕病史。需通过超声或宫腔镜检查明确畸形类型,选择其他避孕方式如口服避孕药。
3、妊娠或可疑妊娠
已怀孕或疑似怀孕者禁止放置宫内节育器,可能引发流产或感染。妊娠早期可能出现停经、恶心等症状,需通过尿妊娠试验或超声确认。建议流产后或分娩后42天再考虑放置,期间可使用避孕套临时避孕。
4、子宫肌瘤
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凸向宫腔时,会改变宫腔形态影响节育器位置。患者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需根据肌瘤大小选择药物缩瘤或手术切除,待宫腔恢复正常后再评估放置可行性。
5、不明原因出血
存在异常子宫出血且未明确病因者不宜放置,可能掩盖子宫内膜病变。需先排查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因,通过诊刮或宫腔镜明确诊断。治疗后可考虑改用孕激素类避孕药。
计划放置宫内节育器前应完善妇科检查、超声及感染筛查。放置后1-3个月需复查位置,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异常出血应及时就诊。日常注意会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妇科体检可及早发现并发症。有铜过敏史者需选择非铜材质节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