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持续预警,如何防中暑

发布于 2025/06/27 17:39

高温天气可通过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调整活动时间、穿着透气衣物、携带防暑药品等方式预防中暑。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暴露、体液流失过快、体温调节失衡、基础疾病诱发、防护不足等原因引起。

1、补充水分

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凉白开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过量饮水。户外活动时可选择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但需控制糖分摄入。糖尿病患者可选用无糖电解质泡腾片。注意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及时补水。避免饮用酒精、咖啡因饮料以免加重脱水。

2、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每次15-20分钟。室内可开启空调维持26-28℃环境温度,或使用电扇促进空气流通。车载出行前需先开窗通风降温,避免密闭车厢内温度骤升。出现头晕症状时可立即用凉水冲洗手腕内侧降温。

3、调整活动时间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户外剧烈运动,必要时应每20分钟至阴凉处休息。晨练时间建议提前至日出前后,晚间活动需待地表温度下降后进行。户外工作者可采用轮班制,保证每2小时有15分钟休息时间。老年人买菜等日常活动建议改至早晚时段。

4、穿着透气衣物

选择浅色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佩戴宽檐帽遮挡阳光。户外作业人员应穿着反光背心等专业防护服装。避免穿着化纤材质衣物导致汗液滞留,可随身携带备用衣物及时更换。选择透气性好的网面运动鞋,避免赤脚接触高温地面。

5、携带防暑药品

常备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高血压患者慎用含麻黄成分药物。可准备藿香正气口服液缓解轻度中暑症状,糖尿病患者宜选用无糖剂型。硝酸甘油等心血管药物需避免高温存放。出现严重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时禁用口服药物,需立即就医。

建议高温时段减少外出,室内保持通风但避免空调直吹。饮食宜清淡,适量增加西瓜、黄瓜等含水丰富果蔬摄入。发现他人中暑时应迅速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领散热,同时拨打急救电话。慢性病患者及婴幼儿应每日监测体温变化,家中可准备冰袋等应急降温物品。长期户外工作者建议进行耐热训练,逐步适应高温环境。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