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耳炎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掏耳等方式改善。真菌性耳炎通常与耳道潮湿、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耳部外伤、糖尿病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耳痒、耳垢增多、耳闷胀感等症状。
1、耳道潮湿
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真菌,常见于游泳后未及时擦干或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治疗需保持耳道干燥,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轻柔吹干外耳道,避免使用棉签深入掏耳。日常洗澡时可佩戴防水耳塞,游泳后及时用毛巾吸干耳廓水分。
2、免疫力低下
免疫功能受损者更易发生真菌感染,可能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放化疗等因素有关。这类患者除抗真菌治疗外,需加强营养支持,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调节免疫。
3、长期使用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滥用会破坏耳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真菌过度繁殖。治疗需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克霉唑乳膏局部涂抹或氟康唑胶囊口服。避免自行购买抗生素滴耳液,耳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
4、耳部外伤
不当掏耳造成耳道皮肤破损后易继发真菌感染,表现为耳痛伴黄色分泌物。治疗需清洁创面后局部使用硝酸咪康唑散,严重者可配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日常应戒除掏耳习惯,耳垢较多时可到医院由专业人员清理。
5、糖尿病控制不佳
血糖过高会改变耳道微环境,增加真菌感染概率。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耳部症状明显时可使用制霉菌素片配合硼酸酒精滴耳液。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保持耳部清洁干燥,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需及时就诊。
真菌性耳炎患者应避免游泳、潜水等水上活动,沐浴时注意保护耳部。饮食宜清淡,限制高糖食物摄入,适当补充含锌、硒的食物如牡蛎、坚果等。选择透气性好的耳机,避免长时间佩戴。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听力减退、剧烈疼痛时,须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清理和真菌培养检查。治疗期间禁止自行冲洗耳道,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真菌疗程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