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遗传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两大类。遗传性因素包括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获得性因素涵盖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药物影响等。凝血功能障碍可能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需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
1、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通常由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血友病A因凝血因子Ⅷ缺乏引起,血友病B因凝血因子Ⅸ缺乏导致,两者均表现为关节腔出血、肌肉血肿等。血管性血友病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缺陷相关,常见黏膜出血和月经量过多。这类疾病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以替代疗法为主,如注射重组凝血因子Ⅷ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获得性因素
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多与后天疾病或药物相关。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常见于长期禁食或胆道梗阻患者。严重肝病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伴随黄疸和腹水。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可抑制凝血过程,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会消耗大量凝血因子,表现为多部位出血和休克。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西蓝花、菠菜等绿叶蔬菜。避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防止外伤和剧烈运动。出现不明原因出血时,应及时检查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长期服用抗凝药者需定期复查,根据凝血指标调整剂量。建议记录出血情况和用药反应,就医时向医生详细说明病史和用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