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免疫异常、感染或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风团、瘙痒反复发作超过6周。可通过避免诱因、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过敏史,遗传性过敏体质可能增加慢性荨麻疹发病概率。这类情况通常表现为自幼反复发作的皮肤瘙痒,可能伴随过敏性鼻炎或哮喘。建议家长记录孩子发作时的环境与饮食,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治疗以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为主,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奥马珠单抗注射液。
2、环境刺激
冷热变化、日光照射、摩擦压力等物理因素可能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此类患者常见皮肤划痕征阳性,接触刺激后数分钟内出现条状风团。日常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极端温度刺激,发作时可冷敷缓解瘙痒。药物选择包括非镇静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联合外用炉甘石洗剂。
3、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约占慢性病例的三成,患者体内存在抗IgE受体或抗FcεRIα抗体。症状往往持续24小时以上,可能伴随关节痛或疲劳。需通过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确诊,治疗需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或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
4、隐匿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鼻窦炎、龋齿等病灶可能通过免疫交叉反应诱发荨麻疹。这类患者常伴有消化道不适或反复低热,需进行C13呼气试验、鼻窦CT等检查。根除感染源后症状多能缓解,可配合使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控制瘙痒。
5、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伴发慢性荨麻疹。患者除皮肤症状外,可能出现体重波动、脱发等全身表现。需完善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等检查,原发病控制后皮损往往改善。急性发作期可使用依巴斯汀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慢性荨麻疹患者应建立症状日记,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及用药效果,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限制高组胺食物如海鲜、发酵食品的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洗澡水温不超过38℃,选择无香料护肤品。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