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骨质疏松通常可以改善或控制,但完全治愈的可能性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骨质疏松可能与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内分泌紊乱、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遗传因素等有关,表现为骨痛、易骨折、身高变矮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骨密度检查明确诊断。
原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或老年人,但年轻人发病多与继发性因素相关。纠正可逆诱因是关键,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改善营养缺乏型骨质疏松。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药物能促进钙吸收,唑来膦酸注射液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内分泌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服用甲巯咪唑片控制激素水平。长期服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属于罕见情况,多数患者在青春期后骨量会逐渐恢复,但严重者可能出现脊柱压缩性骨折。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可延缓骨量流失,严重椎体骨折需考虑椎体成形术。成骨不全症等遗传性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无法根治,需终身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等药物维持骨密度。
日常需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摄入,可通过牛奶、豆腐、西蓝花等食物补充。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如慢跑、跳绳,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骨折高风险人群应做好防跌倒措施,居家移除地毯等障碍物,浴室安装扶手。骨质疏松属慢性疾病,规范治疗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