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动静脉瘘主要由外伤、医源性操作、血管病变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搏动性肿块、血管杂音、肢体肿胀等症状。
1、外伤
锐器刺伤、骨折碎片损伤或挤压伤可直接破坏动静脉壁,导致异常通道形成。典型症状包括受伤部位持续性出血、进行性增大的血肿。需通过血管造影明确瘘口位置,治疗需手术修复或介入栓塞。
2、医源性操作
动脉穿刺、透析造瘘或血管手术后可能并发动静脉瘘,常见于股动脉穿刺后出现下肢缺血表现。早期发现可通过压迫止血,严重者需使用聚桂醇注射液行硬化治疗或覆膜支架植入。
3、血管病变
动脉瘤破裂侵蚀静脉、血管炎或肿瘤侵袭血管均可诱发瘘管形成。患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远端肢体缺血等全身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控制血管炎症,必要时行血管重建术。
4、感染因素
化脓性感染侵蚀血管壁可导致继发性动静脉瘘,常见于吸毒者注射部位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并行清创引流术。
5、肿瘤因素
血管肉瘤、转移癌等恶性肿瘤侵犯血管可形成高流量瘘,典型特征为短期内迅速增大的肿块。确诊需病理活检,治疗需联合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化疗及根治性手术切除。
日常需避免外伤及反复血管穿刺,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若发现肢体不对称肿胀、异常血管搏动或心脏负荷增加表现,应及时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术后患者需长期穿戴弹力袜,定期复查瘘口闭合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吻合口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