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原则主要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以及神经保护治疗。
1、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关键治疗手段,适用于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常用的溶栓药物,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溶栓治疗前需排除出血倾向、近期手术史等禁忌证,治疗后需密切监测出血并发症。
2、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包括机械取栓和动脉内溶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可在发病6-24小时内进行。动脉内溶栓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入血栓部位,适用于静脉溶栓禁忌或无效的患者。血管内治疗需要专业团队操作,术后需监测再灌注损伤。
3、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基础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扩大和新血栓形成。治疗需在排除脑出血后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用于高危患者,但需平衡出血风险。
4、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主要用于心源性栓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常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抗凝治疗可预防心房颤动等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形成,但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急性期抗凝治疗需谨慎,避免出血转化,通常在卒中后数天开始。
5、神经保护治疗
神经保护治疗旨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组织。常用药物有依达拉奉注射液、胞磷胆碱钠胶囊等。神经保护剂通过清除自由基、改善能量代谢等机制发挥作用。虽然神经保护治疗的临床证据有限,但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需个体化评估使用。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需根据发病时间、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保证足够营养摄入。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训练。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用药方案,预防卒中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