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和膜性肾病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需结合具体病理类型、肾功能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综合判断。iga肾病多见于青壮年,部分患者可长期稳定;膜性肾病中老年高发,自发缓解率较低但部分类型预后较好。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病理特征为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约20-30%患者在10-20年内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但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长期维持肾功能稳定。病情进展风险与牛津病理分型相关,MEST-C评分中的系膜增生、节段硬化等指标越高预后越差。早期干预重点是控制血压和蛋白尿,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激素治疗,对于快速进展型需考虑免疫抑制剂。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约30%患者可自发缓解,30%持续蛋白尿但肾功能稳定,另30-40%可能逐渐进展至肾衰竭。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者更易进展,需密切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肌酐。治疗策略依据风险分层,中高风险患者需采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新型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建议肾病患者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保持每日蛋白摄入量0.6-0.8g/kg体重。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预防感染可显著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