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化疗后发烧可能与化疗药物副作用、骨髓抑制、感染、肿瘤热或药物过敏反应有关。化疗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脱发和神经毒性。
1.化疗药物副作用
化疗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会损伤正常细胞,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
2.骨髓抑制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会增加感染风险。当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时,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等感染症状。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具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提升白细胞,同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3.继发感染
化疗期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超过38.5摄氏度,可能伴随咳嗽、尿频等症状。需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片等抗感染治疗。
4.肿瘤热
肿瘤组织坏死释放致热原可能导致发热,体温多在37.5-38摄氏度波动,发热时间较长但一般状况尚可。这种情况可遵医嘱使用萘普生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同时继续规范抗肿瘤治疗。
5.药物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化疗药物过敏会出现发热伴皮疹、瘙痒等症状。轻度过敏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抗过敏,严重过敏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胃癌化疗期间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测量2-3次。发热时建议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羹、鱼肉粥等。注意口腔清洁,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化疗后1-2周是骨髓抑制高峰期,应减少外出避免感染。如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发热超过24小时,需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