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变化。主要干预方式有消除诱因、药物治疗、原发病治疗等。若合并严重基础心脏病或进展为高度传导阻滞,需考虑起搏器植入。
1、消除诱因
部分患者可能与药物因素或电解质紊乱相关。如服用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延长PR间期,调整用药方案后阻滞可改善。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电解质异常需通过静脉补钾或降钾处理纠正。此类情况解除诱因后传导阻滞多可自行恢复。
2、药物治疗
当出现心悸等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阿托品注射液或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改善房室传导。但需注意药物可能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合并冠心病患者慎用。药物治疗仅为对症措施,不能改变传导系统病理改变。
3、原发病治疗
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基础疾病可能导致传导系统水肿或缺血。针对原发病使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或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血供后,传导阻滞可能减轻。风湿热活动期需注射苄星青霉素控制链球菌感染。
4、动态监测
定期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阻滞稳定性。若PR间期超过300毫秒或出现二度以上传导阻滞,提示进展风险增加。监测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能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
5、起搏治疗
极少数患者PR间期持续延长伴晕厥前兆,或合并窦房结功能不全时,需考虑植入双腔起搏器。手术采用局部麻醉,经锁骨下静脉植入电极导线,术后需避免术侧上肢过度活动。起搏器植入适应证需由心内科专科医生严格评估。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限制浓茶咖啡摄入。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出现头晕黑朦等症状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的药物,所有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