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可通过脑脊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等4种方式联合确诊。脑膜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需根据检查结果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观察脑脊液外观、压力、细胞计数、蛋白和葡萄糖含量等指标。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多呈浑浊状,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可能呈毛玻璃样,蛋白含量明显增加;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通常清亮,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该检查是诊断脑膜炎的核心依据。
2、血常规检查
采集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辅助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性脑膜炎常见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病毒性脑膜炎可能显示淋巴细胞比例上升。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异常表现。血培养可帮助明确致病菌,指导抗生素选择。
3、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可观察脑膜强化征象、脑室大小、脑实质是否受累等情况。急性期可见脑沟回模糊、脑膜增厚强化;并发脑积水时显示脑室扩张;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脑梗死或脑脓肿。影像学检查能评估并发症严重程度,排除颅内出血、肿瘤等疾病。
4、病原学检查
包括脑脊液涂片染色、细菌培养、PCR核酸检测等。革兰染色可快速鉴别细菌类型;培养需3-7天获得结果但能确定具体菌种;PCR技术对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病原体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脑膜炎。
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时需立即就医。检查前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症状,检查后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保证营养摄入,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变化。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脑脊液指标,按医嘱完成全程抗感染治疗。